在电视剧《都挺好》里面,不少人对苏大强要和蔡保姆私奔的镜头还留有印象,幸亏子女出手相劝了,才防止苏大强的财产被保姆恶意占有,其实看过不少关于此类事件的报道,大多都是孤寡老人和保姆日久生情,而子女则担心保姆心思不纯,有侵占财产的想法,所以目前不少子女对于自己爸爸妈妈有想找保姆的想法比较警惕。
大家隔壁小区有一个大爷,今年六十出头,年轻的时候丧偶,当时有一个儿子和女儿,大爷怕找个后妈对孩子们不好,所以一直就这么自己又当爹又当妈地抚养一对儿女长大成人,好在子女们也都有出息,陆续成家立业了。
大爷由于身体缘由此前办理了早退,退休金还不少,只不过一个人闲在家也确实非常无聊,儿子整天在外地忙买卖,女儿又嫁到邻省,平常就大爷一个人烧火做饭,家没一点烟火气,加上自己有三高,总感觉自己下蹲再起来的时候会晕晕的。
考虑到自己身体缘由,经济上宽裕,他怕自己万一哪天在家有个什么意料之外都没人在身边照看,自己才六十出头,还有二三十年的大好时光没享受呢,所以大爷打电话告知儿女自己想找个保姆照顾自己,钱从自己养老金里面出,不需要儿女担心,让他们放心在外面忙我们的事。
大爷以为打个电话公告下儿女就好了,没想到儿女纷纷表示反对,儿子和女儿都相约回来了,进门就表示不认可爸爸找保姆,三高还有自己身体只须平常注意完全不会存在问题,儿女表示将来会天天一个电话问候爸爸,一旦有哪些事了自己也会第一时间知道,并且将外面保姆卷走老人财产的新闻说了不少给爸爸听,期望爸爸能打消这个想法。
但爸爸执意要找保姆,并且坚称:“你们一个在外忙买卖,一个嫁到外省,平常都不在我身边,各自也都有我们的小家庭,能节日回来看看我就很好了,你们有我们的事,我理解,小时候我怕你们受委屈,这类年都是自己一个人把你们带大的,我连后妈都没给你们找,我还会打保姆的主意?我身体不好,脑子又不糊涂,说白了我就想找个人唠唠嗑,照看照看我。”
大爷说到动情处还深有感叹:“你看看家平常就我自己,你们都在外面,实在太冷清了,我养老金够用,不会给你们增加负担,再说我也了解你们都不缺钱,你们回家了都有欢声笑语,我一个老头子每天在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,要不是你们今天回来,我都几天没碰见人影说过话了,人老了,就图有个说话的人,你们的担心我理解,不过这点你们放心,我脑子了解得非常,你们真的多虑了。”
看到儿女默默无言,好像心里还有所顾虑,大爷直接又补了最后一句:“你们说每天给我打电话管不管用?隔壁小区的老金不就去年突发脑出血嘛,当时家没人,幸亏邻居过来窜门才发现的,不然后果不堪设想,我要真有什么事,你们电话是管到我还是如何?哪有身边有个实在人看着好。”
听到老爸爸这么说,儿女好像想不出什么驳斥的原因,只能赞同,不过子女也提了我们的需要:1、保姆他们来找,找个合法点的家政保姆才靠谱;2、房屋产证和银行卡先暂时保管在子女这边,子女每一个月亲自负责经济花销;3、如果发现苗头不对,子女有权立即换人或者直接辞退。
双方在互相需要之下达成了妥协,毕竟全部根据某一方的需要来做也确实非常难达成协议,大伙只能各退一步妥协了。
其实从这件日常的事例来看,里面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问题:1、孤寡老人目前吃穿不愁,但心理上的孤寂需要予以看重;2、子女怎么样看待爸爸妈妈黄昏恋的问题,3、面对爸爸妈妈的需要,子女一直过于考虑经济问题,而忽略了自己爸爸妈妈的实质需要。
伴随目前生活质量的改变,不少老人物质方面并无任何短缺,心理方面的需要却日显突出,据有关数据显示,2016年国内空巢老人超越1亿人,独居老人超越2000万人,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,这背后是不少空巢老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要,不少人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为生计奔波,难得节日回来探望爸爸妈妈,平常的时候,老人在家只能对着冷灶,家没烟火气,也遇不上说话的人,有些老人一个月说不上两句话都非常容易见到,长此以往,老人将渐渐丧失交流能力,人也会看上去很木讷。
而子女有我们的小家庭,天天都有欢声笑语,而自己独居的爸爸妈妈却只能天天形单影只,爸爸妈妈就像是一根蜡烛,为了大家奉献了一生,到头来,儿女是幸福了,也成家立业了,爸爸妈妈却门可罗雀,大家真的不可以太过自私,自己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候,也要想想家里的老父老母。
《婚姻法》中早有规定,人都有结婚和离婚的权利与自由,其他人不能干预,老人对待婚恋的态度并不像大家年轻那样,他们更多的是抱团取暖,有个知心说话的人而已,空巢老人在家独居,儿女又没办法时刻伴随在身边,假如能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与之相伴,这未免不是一件好事,既排遣了老人心理上的孤寂,又能让子女免去肯定的后顾之忧,这本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,作为儿女,大家也要充分尊重老人的婚恋权利,不可以以自己私念来对爸爸妈妈横加干预,如此只能看上去自己比较自私。
有句话说爱情是一个人的滋润剂,有爱情浸润的老人总是精神状况都很好,同时言语上的交流还能使老人的思维维持活跃,作为儿女,爸爸妈妈的幸福安康同样也是大家的幸福安康,大家可以替老人把把关,提供参考建议,但不可以以己度人,盲目反对爸爸妈妈的婚姻自由权,这并非明智之举。
关于最后一个问题,好像作为子女愈加惦记爸爸妈妈的财产,爸爸妈妈凡是有点吹风草动,子女担忧的不是爸爸妈妈的需要,而是财产有没受损,大家一直打着为爸爸妈妈考虑的幌子对爸爸妈妈的需要横加干预,其实这里大家陷入了一个误区,不少子女觉得爸爸妈妈的财产就肯定是我们的,自己对爸爸妈妈的财产有知情权和支配权。
至少个人以为子女有知情权,但并可能没有支配权,爸爸妈妈也有我们的生活,也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力,他们可以借助自己结余的财产进行充分合理地规划,这是他们的自由,财产的归属只有在爸爸妈妈百年之后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正式的话题,爸爸妈妈仍然健在的时候,所谓的财产就是伪命题,假如真的为爸爸妈妈考虑,那大家就应该多关心爸爸妈妈的实质需要,对其资金用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建议,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们的财产支出和走向。